石固一孤儿,刚满18岁就跑大队院:“我要申请脱贫!”…-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来源:长葛2019-09-03 13:01:13

收藏 打印

2000年,呱呱落地的她带着唇腭裂,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悲喜交加……

2006年,母亲改嫁,她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的安慰虽苍白却温暖:“没事儿,没事儿,走了就走了,走了就没人再打俺闺女了……”

2007年,父亲去世,留下年仅7岁的她,小小的人儿努力把哭腔压在喉咙里:“没有爸妈了……”

2018年,年满18岁的她,坚定地走进村大队院,用自己的声音和能力告诉大家:“我能脱贫!我要申请脱贫!……”

……

她就是石固镇花杨村的杨梦想,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大大的能量……

“一个小女孩儿,还没成年就在想自力更生的事,跟同龄的小孩儿相比显得懂事很多。”

杨梦想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出色,还未年满18岁时,她就有了出去打工赚钱的想法:“学习这条路我不一定能走得通,我不想花政府的钱,我想靠自己,我想脱贫我想自己挣钱。”

“当我们知道她这个想法时,心里都很难受。”石固镇花杨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柏涛感叹道,“一个小女孩儿,还没成年就在想自力更生的事,跟同龄的小孩儿相比显得懂事很多。”

要知道,作为贫困户的杨梦想,每年除了能收到村里送的米面油、棉被等生活用品外,还享受代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每年一次免费体检,以及每年3000元的补助等多项扶贫政策。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杨梦想也不用为上学发愁。

为了让杨梦想继续学业,刘柏涛主动找上门劝说:“你不用担心学费的事儿,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后边的保障都交给我们,你还小,不好好上学出去干啥。”

9ea8920a738d220e79ff509103b08a1.jpg

石固镇花杨村的扶贫干部正在给杨梦想的婶婶刘爱侠讲解扶贫政策。

可杨梦想有自己的想法,高中3年,上了大学还有3年或是4年,她等不及,她想现在就出去上班、出去挣钱,她不想给辛苦照顾她多年的婶婶刘爱侠增加压力,也不想给政府添麻烦。

眼看劝说不动眼前这个小人儿,刘柏涛实在没了办法:“要想脱贫,必须满足条件,你一年能挣多少钱?不够3400元是不允许脱贫的。你要是实在不想上学,真想早点儿出去上班挣钱的话,去上技术学校吧,学得一技之长也算有个安身立命的根本。”

由于不到18岁,按照教育扶贫政策,杨梦想的“自力更生”计划只得无疾而终。于是才会有后来年满18岁的她,自信满满地说出口的那句话:“我能脱贫!我要申请脱贫!……”

杨梦想为啥要主动放弃“扶贫红包”?又为啥铁了心要“自力更生”,其实这都与她过往的一切密不可分。

杨梦想不到20年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出生兔唇、母亲改嫁、年幼丧父、寄宿别家……每一段变故,都“磨砺”着这个小女孩儿的心志。

“看!带孩子去大医院看!现在医学那么发达,一个小小的唇腭裂肯定能治好。”

梦想并不是杨家的第一个孩子,只是前两个孩子没梦想那么幸运,他们没能多看看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18年前,杨家人无比期盼梦想的到来,哪怕是看到梦想那异于常人的唇瓣时,父亲也没有动摇抚养梦想长大的信念:“看!带孩子去大医院看!现在医学那么发达,一个小小的唇腭裂肯定能治好。”

是梦想让父亲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抚养一个孩童长大的艰险与快乐,带着小小软软的梦想去看病,是这个家的头等大事。哪怕这个家一贫如洗,可给梦想看病这件事一刻都没拖。两岁那年,梦想的父亲便用攒下的钱给她做了手术。

好在父亲的努力没有白费,如果你能见到现在的梦想,一定会觉得她的唇瓣跟平常人相比没什么太大的差别,这个经过修补的唇瓣也是父亲留给她的唯一财富。

也或许是给梦想看病让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变得更加难过,因此在梦想记忆里,家里好像一直都是一个模样,从没添置过新家具、新电器,就连屋檐上挂着的散发微弱光芒的电灯泡,都是从婶婶刘爱侠家里扯过来的。

如今回忆起来,那时的一切就像一张黑白照片一样,从未改变地停留在她7岁的记忆里。

俩人分食一碗烩面的时光,是不是梦想父亲最温暖的时光,现在已无从得知,只是听旁人说:“两人笑闹着喝烩面的时候,梦想父亲的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

梦想的父亲是村里一名再寻常不过的剃头匠,虽然这份工作收入不高又不稳定,但骑着脚踏车去街上给人剃头,依然是这个家获取经济来源最可靠的方式。

即便这个家在外人看来一贫如洗,但梦想却活得像个小公主一样,小小的她在父亲面前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

“俺二哥别提多宠她了,说捧在手心里都不够贴切。”梦想的婶婶刘爱侠感叹道,梦想还小不懂事时,她们父女俩吵架了,梦想生气就掐俺二哥。虽然人小劲儿不大,可给俺二哥疼得呲牙,就这样他还是眯着眼笑,不舍得吵、不舍得打。

每逢村里过会时,这个最热闹的日子多少会为家里多带来些收入,因为过会时父亲的剃头生意会比平常好。会后,挣了“大钱”自然要带女儿去吃好的,5元钱一碗的烩面,总是梦想喝完父亲再喝。

俩人分食一碗烩面的时光,是不是梦想父亲最温暖的时光,现在已无从得知,只是听旁人说:“两人笑闹着喝烩面的时候,梦想父亲的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

母亲改嫁,父亲去世,让7岁的她不知所措

梦想的母亲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农村妇女,如果说有哪一点与正常人不太一样,可能就是村里有姑娘结婚时,她便会打梦想。

刘爱侠说:“她不能受刺激,受刺激时会发疯。可能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苦吧,看别人家闺女出嫁什么彩礼都有,想想她自己结婚时啥都没,再看看家里破旧的样子心里难受,没处撒气就只能打梦想了。”

有时候,身为婶婶的刘爱侠会质问她:“你打俺梦想干啥?”得到的回应却只有尴尬的微笑,不过事情过去以后母亲对梦想依旧很亲昵。

只是这一切都止步在了2006年。那时,母亲说回家待几天,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没事儿,没事儿,走了就走了,走了就没人再打俺闺女了……”父亲的安慰既苍白又温暖。

7岁的梦想,除了父亲再没有旁人可依靠了,只是不知道命运究竟是做何打算,竟让一场“肝腹水”夺走了梦想生命中唯一的温暖。

父亲去世时,小小的梦想努力把哭腔压在喉咙里:“没有爸妈了……”

后来,刘爱侠抱着梦想说:“你喊我妈吧,我以后就是你妈妈!”两个人抱头痛哭……从这以后,婶婶和叔叔便成了梦想的爸妈。

“我一个粗人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打了,疼在她身上她才能意识到做得不对。”

初来婶婶家,杨梦想没少吃“苦头”。不到一周的时候,就因为吃饭的事儿挨了打。“俺二哥之前太宠她,啥都依着她,让她养成了一些坏毛病。”刘爱侠回忆道,第一次打她是她来家里的第5天,那天晚饭做得比较早,他爸还没回家,一家人便坐在门边等。

当时,梦想的一句话打破了这场沉默的等待:“我要吃饭,我不管,我现在就要吃。”姐姐轻声劝说:“咱先别吃,等等爸爸,他忙了一天了,我们等他回来一起吃吧。”

脑海里没有等待概念的杨梦想坚持自己要先吃,争论过程中还把自己的碗给摔碎了,这下可把刘爱侠给气坏了,动手打了这个新来的女儿。

“我也心疼啊!可是说她也不听,我一个粗人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打了,疼在她身上她才能意识到做的不对。”刘爱侠低着头说道,“我希望梦想能体会到父亲的辛苦,这个家里不仅她一个想吃碗热饭,出门辛苦劳作一天的爸爸也一样渴望一碗热饭。”

爸爸回来之后,看到眼含泪光的梦想便追问怎么了。可能是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杨梦想只是倔强地把头扭到了一旁,并没为自己辩解什么,内心却悄悄地种下了一枚“孝顺长辈”的小小种子。

原以为刘爱侠应被归于“严母”的行列,可接下来的种种事情却让小编意识到,这个自诩为粗人的“后妈”,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溺爱”梦想。

石固镇一服装店老板都知道刘爱侠有两个女儿,店主告诉小编:“她给俩闺女买衣服都是一样的,一大一小两个人都有。”

提起这家她常去光顾的服装店,刘爱侠内心满是感激:“老板知道我们家情况不好,也心疼梦想,从来都不问俺多要钱。”

“我现在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已经不需要政府帮助了。需要政府帮助的人还有很多,我不想占用这宝贵的扶贫资源。”

就这样,刘爱侠自己省一口饭,家里再添一双筷子,慢慢把梦想给拉扯大了,这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刘爱侠自己和丈夫知道。

随着2018年的到来,年满18岁的梦想终于能实现她的“独立计划”了。

某个周一的早晨,杨梦想窝在被窝里没去上学,刘爱侠中午回来发现梦想把厨房堆着的脏碗都刷了。问梦想为啥不去学校,她只是淡淡地回答身体不太舒服,并拒绝去医院,只想在家休息一天。

这样的情况一连持续了3天,刘爱侠才从老师那里得知:“孩子不想上学了。”

这下把刘爱侠给气得不轻。“我知道后就喊她跟我一起去地里干活儿,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我想着这样能让她明白上学的重要,可谁知道她铁了心不上,我这次是实在没办法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刘爱侠说。

“我想出去挣钱,哪怕我挣得不多,只要能顾住我自己花,你也可以轻松很多啊。”这是杨梦想决定辍学后告诉刘爱侠的话,此后便毅然决然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路。只身在外,她再苦再累也没给爸妈提过一句。

18岁的她没有食言,刚成年的她不仅照顾好了自己,还用挣来的钱给刘爱侠买了礼物。“我带这个项链是俺俩闺女兑钱给我买的,还有这个耳环也是俺梦想给我买的。”刘爱侠骄傲地说,“两个闺女都这么好,我这辈子活得不亏了。”

实现了自立的杨梦想终于可以申请脱贫了,于是她走进大队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委干部。“我现在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已经不需要政府帮助了。”杨梦想说,“带着贫困户这个头衔,会让我忽视自己的能力!另外,需要政府帮助的人还有很多,我不想占用这宝贵的扶贫资源。”

文章关键词: 责编:

热点推荐

更多>

热点视频

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