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河南新闻广播记者 陈俊杰、张宇鹏 通讯员 郝琳琳、孙小琪
5月,风和日丽。农闲时节,乡村里一片寂静。在巩义市小关镇龙门村,一股萌动的生机在村子里四散开来,给安静的村庄平添了几分活力和希望。在龙门村村委三楼龙门香包扶贫项目基地,几名妇女正在忙碌着,身边的桌子上堆放着各色花式布料。挑选布料、手工剪裁、装香料、缝合……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熟练而机巧,一个个龙门香包也在她们的巧手下“脱胎”而成。“马上就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这批产品是之前的订单,因为疫情原因搁置了,现在得赶紧制作出来。”龙门村支部委员李红丽介绍说。

据了解,2017年,通过劳动技能培训项目,小关镇龙门村引进了龙门香包扶贫项目,依托郑州市妇联推出的“绿城妈妈”民生项目,大力发展香包产业,引导农村妇女自强不息、靠双手和技能创业发展,实现经济独立。项目坚持“走出去” “请进来”的模式,组织贫困妇女参加刺绣、钩织、缝纫等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骨干带四邻、四邻带全村、典型带一般的示范效应。凭借培训掌握的制作香包技能,许多妇女走上了工作岗位。龙门村的妇女们还巧借东风,利用乡村旅游、传统节会等平台,销售龙门香包,实现灵活就业。
在龙门村村委三楼香包的展览室里,各式各样、色彩艳丽的龙门香包叫人眼前一亮:有动物形象的老虎、马、猪、鸟等,有植物形象的石榴、白菜、南瓜等,还有布艺手包、绣花鞋、抱枕、摆件等手工艺产品……炫彩夺目,不胜枚举。“龙门香包主要以红色党建和绿色环保为主题,融入中华香包文化。经过3年的发展,能够自行设计生产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50余款香包。里面的香草具有理气、清肺、驱虫、避瘟、防病、清香等功能,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李红丽说。

今年54岁的李春花是龙门村7组村民,多年来一直为家庭辛勤操持。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工作不好找。但仅靠土地种植收入使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家人的生活很拮据。2018年5月份,龙门村组织开展了“扶智、扶技”手工编织技能脱贫攻坚培训班,现场教授妇女们制作香包技术,李春花报名参加了培训。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培训结束,李春花就能缝制出香包了。“现在只要有空,我就来这里缝制香包,主要是方便,在家门口干活,既能挣点钱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李春花边剪裁边说:“接到订单了,就赶制订单;没有订单,就自己制作,自己拿到集市上售卖。我们制作的香包特别受群众的喜欢,每天都能有收入,我心里特别高兴。”

走进龙门村7组村民张淑彩的家里,扑鼻而来一股淡淡的香草味道,张淑彩正在家里缝制香包,琳琅满目的香包挂满了屋子。“马上就端午节了,香包需求量大,我就把材料拿回家缝制香包了。每天忙完家里的活,就抽空开始缝制,一天下来能做不少呢。”张淑彩说:“香包的材料都是去村委领的,需要啥,人家就给你啥,缝制香包的技术也是村委请老师教的,不费一点劲,不仅有了自己的小生意,还给家里增加了收入,也让村里的闲散妇女有了自己的事业。”
“为更好地打造特色产品,我们申请注册了‘龙门香包’个体商户,统一标识,力争将我们的香包打造成巩义的特色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龙门香包、喜欢龙门香包。”李红丽介绍着将来的发展方向,信心满怀。
从最初的技能培训到今天的缝制加工,从囿于家务到灵活就业,从摸索探路到品牌塑造……一个个巧手绣娘走向成熟,一件件香包相继问世,龙门村的绣娘们用“一针一线”织出来了幸福生活。
龙门村村委主任李西献说:“通过龙门香包扶贫项目,村里的妇女用自己的双手增加了经济收入,在家庭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真正撑起了‘半边天’。下一步,我们将以‘摘星夺旗创三宜’‘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为载体,整合土地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让村里百姓都过上幸福生活。”
大象新闻•河南新闻广播编辑 张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