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9日上午,记者从召开的郑州市文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近年来,郑州市文物工作坚持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重点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为抓手,发挥文物禀赋优势,赋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落地落实,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显著。
为扩大城市文化展示体系,“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得到有效展示,不断增强古都郑州社会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古都荣誉感,郑州市实施了建设博物馆100家以上的目标。经过三年努力,截止目前,郑州市博物馆总数达112家,其中备案博物馆54家,类博物馆58家。全市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加快文物保护服务民生,实施“生态保遗工程”,切实让古遗址“活”起来,形成“地上绿树葱茏,地下气象万千”的文物保护新引擎、新模式。截止目前,郑州市建成开放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4处,绿化面积上万亩。已建成的生态保遗项目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郑州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传承文脉、服务社会、优化环境、带动发展的积极作用。截至目前,郑韩故城、郑州商城遗址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挂牌,大河村遗址、北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处获国家文物局立项,总量全国领先。

2024年,郑州市文物工作将在加快推进文化强市、文物考古大市影响力上挑重担,在深入实施省市文旅文创战略上求突破,不断提升郑州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重点抓好十项重点任务:
一是围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这一文化战略,加快“四地、一重地”建设,叫响“天地之中 华夏之源 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发挥文物禀赋优势,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以博物馆+大遗址公园、公共展览等形式打造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实施全景式展示和传播中华文明工作。
二是加强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中宣部重点支持国际考古等国家工程为引领的学术研究。
三是加强考古文博博物馆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大博物馆公共产品和公共空间活化利用以及文旅文创融合力度,惠民服务再上台阶。
四是加强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和巩义石窟寺、北宋皇陵等数字化保护工程。
五是建设以黄河博览馆、大河村遗址公园为引领的黄河文化展览展示场景。
六是加强制度创新,系统化健全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文物保护系列政策。
七是加强文物安全,推进建设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
八是高标准启动郑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九是加强科技赋能,启动以c14测年实验室为引领的区域科技实验平台建设和郑州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十是全力服务大局,保持和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本领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