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张静/文 张崇曜/图/视频
“没啥事。”“你放心,没啥大不了的。”……这是河南省人民医院朱钵教授日常坐诊的“口头禅”。
被誉为“皮肤科百科全书”的朱钵,一辈子秉持着“让群众少花钱、治好病”理念,是河南皮肤医学领域的泰斗,国宝级专家。今年7月1日,他刚过了90岁的生日。年过九旬,他仍在临床一线,坐诊查房,风雨无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医精神”。
离休不离岗 朱钵教授坐诊口头禅是“没啥事”

下午2点50,河南省人民医院目前仍在坐诊的年龄最大的老专家朱钵,像平常一样,提前十分钟赶到皮肤科诊室。
叫号。两个姑娘进来,其中一个脸上和脖子上长有小疙瘩的姑娘就诊。脸上的痘有几年了,最近脖子和身上其它地方又长了痒疙瘩。经过诊断,朱大夫告诉她最近出的是湿疹,痘和湿疹可以一起治,两三个礼拜应该有明显效果。“我想问问医生,我用不用做啥检查啊?”“检查不花钱吗?”朱大夫乐呵呵地说道。俩姑娘欢天喜地地走了。
又有一个年龄大点的病人进来。朱大夫看了后,说“没啥事”,抹药膏就行。“不管三天五天八天好了,不要停,继续抹……不要一好了就停哈。”“这不能吃辣的吧?”“啥都能吃,啥好吃啥。”“那喝酒?”“喝酒不好,喝酒有害健康。”……
“不给你开药,只需要治疗。吃药也是这样,吃药不是浪费钱了?”“xx(药)还不如派瑞松。开派瑞松,比它效果还好。”“没啥事,你放心,开了一支抹的药。”……一个下午的坐诊时间,慈眉善目的朱钵教授都是乐呵呵的。
“我这看了好几个地方,医生说得很严重,花了很多钱了,今天上午才从一个医院出院。刚才朱大夫说没啥事,不用吃药,只需要治疗,现在心里很踏实,没有后顾之忧了。朱大夫很亲民,是我见过最接地气的大夫。”拿着其它医院的病历单,71岁的李先生专门来找朱钵教授看看,听了朱教授的话,他放了心。
“听了您的话,我就放心了。”和李先生一样,一下午,不少病人慕名而来。病人们听了他的话,长舒一口气。
“有很多病,本身没啥大问题,但是病人思想紧张。在给他们诊断的时候,你告诉他没啥事,能让他们放下心理负担,这样有利于治疗。”面对每一个病人,他都是笑眯眯的。
大学毕业分配,哪里艰苦去哪里,从此在河南扎根67年
算起来,从195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南工作。朱钵已经在河南工作了67年。
“大学毕业分配,我说哪里艰苦我就去哪里。”1929年7月1日,朱钵出生于辽宁新民县朱河沿村。1948年,朱钵考上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52年,朱钵毕业。那一年,抗美援朝战争激战正酣。“我第一志愿是朝鲜战场。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到前线救死扶伤。第二志愿是要去边疆,因为边疆缺医少药。第三志愿是服从组织分配,结果被分到北京卫生部。”在当时的卫生部,领导找朱钵谈话,问他愿意到哪里去。“我说‘我是共产党员,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领导说‘平原省最艰苦’。我说‘那我就去平原省吧’。”从此,朱钵在河南扎了根。在临床一线,一干就是67年。
1956年2月,朱钵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因为工作需要,医院派他去北京苏联红十字会医院跟随专家进修皮肤科。当时的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刚成立几个月,只有一位皮肤科医生,每天有80~100位患者就诊。1957年3月朱钵进修归来,再加上引进的医生,皮肤科医生达到4位。1957年秋,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病房正式成立。如今,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已经成为我省当之无愧的“大哥”,年门诊量近19万人次,在多个专业方向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从医67年,他研制首创出的多种方剂和疗法应用至今

从第一天走上医生岗位,朱钵就立志: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勤奋、爱琢磨,这是朱钵的个性,从医67年来,他研制、首创多种方剂和疗法,应用至今,救人无数。
40年前,安阳的曲先生患了疣状痣,右侧头、脸、脖子、肩膀,长满了角化性疣状增生性皮损,就像黑色的树皮一样,到北京、上海求治未果。朱钵抱着拼力一试的决心,将其收治住院。接诊曲先生后,他冥思苦想,突然想起当外科医生时,一次手术中,护士不慎将石碳酸滴到他的胳膊上,皮肤结了一条红褐色痂,过几天痂脱了,皮肤好好的。
石碳酸是一种腐蚀剂,它能凝固蛋白特别是角蛋白,同时也不会伤及深层组织。“使用石碳酸也许能治好疣状痣呢?”朱钵灵光一现,在征求病人同意后,开始用石碳酸外涂皮肤治疗。涂药后不久,皮损处结成黑痂。一周后痂脱了,皮损也消退了。大约半年,曲先生的病完全治愈了。之后,朱钵把石碳酸起名“零号药水”,遇到疣状痣,就用此种方法治疗,多数有效。
在朱钵的从医生涯中,有很多类似的看似“妙手偶得”的创新,其实是他孜孜不倦想要为病人解除痛苦的钻研。“一个好医生,既要密切关注医学发展,学习和采纳新的诊疗方法,尽职尽责医治患者,又要重视科学研究,勤于思考,细心观察,善于总结,用于发明创造,从而推动医疗科学事业发展。”这是朱钵从医的体会。
他在国内率先整理出“四石散”“复方松馏油膏”等外用、内服药的协定处方及土方,研究出白癜风丸、湿疹膏、甲癣药水等十余种独特方剂,应用至今。同时,在国内首创特殊的多形红斑、氯乙烷喷射治疗带状疱疹、青霉素治疗扁平苔藓、斩疣丹等多项实用医学科研成果。这些行之有效的好药方、好疗法,至今,仍在帮助无数皮肤科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
如果说解决疑难病症、发明创新推广全国的药剂和疗法,实现了朱钵最初的心愿,那么,走出医院、到基层为群众搞公共卫生的实践,则让朱钵倍感欣慰。
“河南十八地市我基本上走了个遍,绝大多数县市也都去过,尤其是驻马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头癣发病率非常高,河南又是“重灾区”,患者超过10万,大部分在农村。朱钵组织各方力量,制订治疗方案,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防治头癣公共卫生活动。经过两年奋战,河南省共治愈10万余名头癣患者,基本消灭了头癣。而在上世纪70年代驻马店地区的水灾中,朱钵担任省医救灾医疗队队长,带领医护人员救治大量患肠炎、痢疾、感冒、疟疾的群众。
“只要我能动,我就准备继续为人民服务”
1989年,朱钵到了退休年纪,这时,许多民营医院迫不及待伸出了橄榄枝。一家民营医院承诺,月工资3万元。在三十年前,这薪水是相当高的。不过,朱钵没有丝毫犹豫,当场回复:“给30万,我也不去。我要那么多钱干啥,够用就行了。”
离休不离岗。朱钵继续留在省人民医院,坐诊、查房、讨论病例。“朱老师坐在这里,本身就是对我们的一个鼓励,是我们的一个榜样。”辉县市人民医院来进修的医生王涵,跟着朱钵教授学习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朱老师从来不迟到早退,比如每天下午三点上班,他两点五十就准时坐在这里了,总是把最后一个病人看完,跟着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救死扶伤当然是伟大的职业,但是作为医生来讲,这是医生的责任。”朱钵说,作为医生来讲,让每个病人都高高兴兴,自己也愉快。“我治好了很多病人,我觉得自己尽到了责任,这多好啊。”
该怎么当一个好医生,他说很简单:“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想要成为一个好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身作则。我们只要把病人当亲人,自然就用心了,不能耷拉着脸给人看病,你看着病人亲切,病人看着你也就亲切了。”
从医67载,朱钵已经记不清看过的病人有多少个。现在每次坐诊,坐诊一天,能看110多个病人,坐诊半天,要看上五六十个病人。“只要我活着,只要我能动,我就准备继续为人民服务。”“90后”朱钵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大象新闻编辑:万小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