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说yes才行!中国登上南极冰盖之巅15周年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来源:大象新闻2020-01-20 09:44:41

收藏 打印

15年前的今天,是中国南极科考队成功抵达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的日子。

触摸到南极的“心脏”

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后,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dome a)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第21次南极科考队员登顶冰穹a合影

△从中山站到冰穹a(dome a)

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最高点确认,弥补了我国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领域,也为后续建设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南极昆仑站

图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乘坐的“雪龙号”科考船。

中国人的一小步,成为21世纪人类探索自然的一大步。

从科学考察价值和极地话语权角度来看,南极一共有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

其中三个点已经被美国、法国、前苏联抢占——美国占据“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法国占据“南极磁点”,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前苏联占据“南极冰点”,测到了-89℃的全球最低气温,建立了东方站。

中国足足准备了12年

为了这一天,中国人足足准备了12年之久。

1991年,德国不来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国际南极横穿计划。该计划将南极冰盖按照网格的形式,划分为17条路线,每条路线由一支考察队负责。

△秦大河

代表中国参加这次会议的是中科院研究员刘小汉和院士秦大河,当计划的路线被各国“瓜分”得所剩无几时,他们据理力争,争取到了“中山站—冰穹a”的考察路线,让中国人拥有了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机会。

△中国南极冰穹a(dome a)观测站

2008年之前的12年里,在一年一度的南极考察中,中国共5次派出考察队,一步步深入南极内陆冰盖。

上世纪90年代的4次“挺进”中,首次冰盖科考因为受到设备的限制,中国考察队只向冰盖“挺进”了80公里;第二次,由时任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处处长的秦为稼领队,他们向冰盖“挺进”了200公里;第三次和第四次,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院生领队,分别挺进了500公里和1128公里。颇为遗憾的是1999年,冰盖队曾经深入南极内陆上千公里,达到了距离中山站1128公里的地方,并在茫茫冰盖上留下了标记,却因为粮草耗尽不得不折返。

虽然没有抵达“冰穹a”核心区域和最高点,但前4次冰盖考察无论是在野外保障,还是在科学准备上,都为我国进一步向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挺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南极科考基地一览

【1】中国南极长城站

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位于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平均海拔10米。目前有各种建筑12座,建筑面积4082平方米,建有生态动力学实验室,每年可接纳25人越冬,40人度夏。

主要开展极地低温生物、生态环境、气象、海洋、地质、测绘等科学观测和研究。

【2】中国南极中山站

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平均海拔11米。目前有各种建筑18座,建筑面积7375平方米,建有雪冰实验室和极区空间实验室,每年可接纳40人越冬,80人度夏。

主要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海洋、地质、地球化学(陨石)、地理、环境监测等科研观测和研究。

【3】中国南极昆仑站

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平均海拔4090米。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考站,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现有建筑面积402平方米,可供20人度夏。

主要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科学研究,并支撑深冰芯钻探、天文望远镜建设等重大工程。

【4】中国南极泰山站

建成于2014年2月8日,位于伊丽莎白公主地,海拔高度约2621米。这是我国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

这里是中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也是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2018年12月26日,中国南极泰山站二期工程正式开工,主要任务是为主体建筑进行内部装饰装修,并完善室外辅助模块及相关配套设备系统。

【5】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目前已有美国、新西兰、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在此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全球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也设于这里。

我国罗斯海新站预计2022年建成,届时将满足全年科考需求,具备开展地质、气象、陨石、海洋、生物等科学调查的条件,能实现远程实时监控、保障航空作业,成为我国“功能完整、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的现代化南极考察站。罗斯海区域是南极考察与研究历史最长的区域,也是南极国际治理热点。

刘小汉:南极考察是艰苦而光荣的

“我们的任务很简单,第一找到格罗夫山,第二在那活下去,第三看看能开展什么工作。”刘小汉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的采访时说道。回忆起当年南极考察的往事,72岁高龄的刘小汉有些激动,用4个字总结了多年的南极之旅——“艰苦”但很“光荣”。

△刘小汉接受采访

当年,刘小汉还给自己添了一项任务:找陨石。

中国人说yes才行!

“在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没有中国人说yes, 这个项目就组不起来。”采访中,刘小汉教授谈起中国南极考察的变化时,几度哽咽。从1984年建立中山站的不易,国际会议上的缺乏自信,到如今世界各国的南极考察队员都去长城站蹭wifi,中国科学家的地位在发生改变。

△中国南极长城站

一批勇于进取、填补科考空白、拼搏不息的开拓者,冒着生命危险,挺进南极,中国人在如今的国际舞台上才能昂首挺胸。采访最后,曾经先后6次赴南极考察的刘小汉对如今年轻的南极科考队员说出了心中话:“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保持住艰苦奋斗的好传统,保持住南极精神。” 

综合央视新闻、京报网、上观新闻、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视点

文章关键词:南极冰盖之巅 责编:冯菲

热点推荐

更多>

热点视频

更多>
网站地图